导读:“第二课堂成绩单”制度的推广,让“第二课堂”活动的科学建设,成为各地院校发展的重要课题。那么,第二课堂该如何建设?政策上给予了哪些提示?高校又该如何借助第二课堂信息化的力量,成就大学生的“就业盛世”?
高校第二课堂怎么搞?有关政策早已指出明路
“第二课堂”,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领域。随着教育意识的提升,各大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校内活动、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发展建设。但是,真正搞好第二课堂建设,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。一篇名为《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调查》的文章曾作出统计,46.5%的学生很少参与或不关心第二课堂活动;37%的被访问者甚至直接表示,参加社团活动会分散精力,影响学习成绩。事实证明,搞好第二课堂,高校还有很多路要走。
那么,高校“第二课堂”究竟该怎么办,又该体现出怎样的核心价值呢?对此,团中央学校部推出高校共青团“第二课堂成绩单”制度,并提到了“客观记录”、“科学评价”、“活动反馈”等关键词。据统计,各高校平均每学年要举办30-40项第二课堂活动,而这些活动,却很难达到学校的预期。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这些活动缺乏全面监控和质量评估。然而,网络技术却可以用数据告诉院校,哪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、提升能力,并帮助他们进行全面的活动管理。那么信息化手段不正是凸显客观与科学的方式吗?
当然,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课堂,高校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,都是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。打造先进的第二课堂信息化平台,利用网络技术对活动进行管理、评估、反馈、预测;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类活动,促进能力素质的均衡发展,提升就业竞争力,这是高校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势所趋,也是“第二课堂成绩单”制度下的政策所向。
高校需要懂技术、更懂教育的“明白人”
政策道出了第二课堂的建设方案与核心价值。实际上道理大家都懂,全国高校也都不同程度的开发或购买网络平台建设第二课堂。但是,对于院校来说,仅仅是利用网络平台收集数据,并不能获得最真实的反馈。全国首批共青团“第二课堂成绩单”试点高校——对外经贸大学团委书记陶好飞曾这样举例:“学校里同时举办两场活动,一场专家讲座的到场人数不足百人,而一场娱乐明星见面会却观众爆满,”陶好飞谈道,“网络技术可以真实记录活动的观众人数。但我们并不能仅仅依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一场活动举办的成功与否,是否有价值。作为学校,更希望学生能够从参加的每一次活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,让学生们在活动中真正最大程度地得到锻炼和提升”。正如这位校领导所言,片面的信息化记录和反馈,只能被数据牵着走。院校若要在学生兴趣趋向和能力培养之间找到平衡,有规划的培养、服务学生,不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第二课堂信息化管理模式,更需要懂教育的数据分析专家进行支持。
近日,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“第二课堂”管理系统正式上线。学院每学年第二课堂活动超过5000次,需要信息化管理和全面的数据分析。系统开发单位——从事高等教育信息化十余年的弘成教育认为,缺少对教育的深度理解,掌握再先进的技术,都难以为高校的信息化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。该集团一位技术负责人说道,“我们比高校更清楚,哪些数据能体现学生偏好,哪些角度能全面反映活动质量,哪些标准能体现客观评估,怎样为学校提供科学的活动反馈和个性化的活动方案推荐。我们还知道,怎样通过对学生能力及偏好的分析,告诉院校该开展哪些活动,并根据学生偏好和优势,将他们匹配到他们既感兴趣,又能提升职业能力的活动中去,让他们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。”
技术专家的言论,让人们看到教育企业对高校第二课堂的了解。如今,高校借助社会力量开展信息化建设已经非常普遍。如果高校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力量,不妨专注于第二课堂活动的教研和开发,将信息化工作交给“明白人”来做。各有所长与通力合作的结果,一般不会差。
高校应建立第二课堂人才数据库,与企业需求形成有效链接
相比于正规的课堂教学,学生们第二课堂的成绩,与个人素养、知识运用和就业技能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。也正因为此,教育部门希望通过“第二课堂成绩单”的设立,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量化,并“为社会用人单位选人、用人提供科学参考,搭建学生、学校、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效连接平台。”由此可见,信息化对于第二课堂的作用,远不止于反馈记录和发展方向的确立。
一般来说,自从学生走出校门开始,便开始了自食其力的道路。尽管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%以上,但就业专业不对口,兴趣不匹配,技能待提升等问题,一直是萦绕在高校、学生与企业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。
早在2005年,复旦大学就曾提出借助各大高校社团的力量,建立大学生人才库的计划,并通过开展讲座、毕业生实习双选会、人才供需信息共享等模式,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就业。那么在政策导向趋于明确,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,高校何不凭借第二课堂信息化的力量,从活动中收集学生数据,对其进行分析定位,获得学生偏好、个人强项、综合素质等信息,以高校为单位建立标准化人才数据库?另外,高校还应通过调查问卷,深刻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;与企业搭建信息化交流平台,并通过数据配比,为企业进行个性化人才推荐,同时让学生在尚未走出校门之前,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专属的工作岗位。
紧跟政策也好,开展信息化建设也好,其最终目的都是让第二课堂更有价值,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。但对于高校来说,第二课堂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契机。高校若能通过信息化实践打造“智慧校园”,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教育升级,或将走上一条形成特色品牌,并从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的院校发展之路。